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当地时间8月29日,美国商务部下属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一份声明称,韩国芯片制造商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的中国分公司以及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将失去作为“经验证最终用户”的快速合规资格,这意味着它们需要获得许可才能将某些美国芯片制造设备运往其在中国的工厂。
声明称,该决定将在当地时间9月2日公布120天后,即12月31日正式生效。BIS打算批准出口许可申请,以允许这些企业继续在中国运营现有工厂,但不打算批准任何扩大产能或升级技术的申请。美国商务部负责工业和安全事务的副部长杰弗里·凯斯勒(Jeffrey Kessler)在声明中宣称:“特朗普政府致力于堵塞出口管制漏洞,特别是那些使美国公司处于竞争劣势的漏洞。”
香港《南华早报》9月1日报道指出,此举标志着中美之间日益激烈的科技竞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尽管两国同意暂停加征关税后,经济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但美方仍在扩大其半导体出口管制制度。而随着美国撤销部分在华外资芯片厂使用美国技术的豁免,中国推动经济自力更生的努力正在提振半导体行业的信心与前景,业内人士预计将会有更多自研技术出现。
韩国芯片大厂三星和SK海力士 资料图
西班牙金融服务公司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的首席经济学家董进跃(Dong Jinyue,音译)表示:“我们预计,美国将进一步收紧政策,以遏制中国的科技发展,并维持其在某些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包括命令其盟友禁止技术出口或禁止在中国使用美国技术。”
“中美之间的科技战永远不会结束,”他补充道:“在去全球化趋势下,芯片制造业将更加碎片化。”
据报道,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的全球存储芯片产量严重依赖中国,三星电子在陕西西安运营着全球最大的NAND闪存芯片生产工厂,而SK海力士则收购了英特尔在大连的NAND芯片工厂,并在无锡拥有大型DRAM生产业务。NAND芯片被广泛应用于U盘,DRAM技术则用于多种计算设备。
经济学人智库(EIU)高级经济学家徐天辰表示,由于中国工厂在全球芯片生产中所占份额更大,这项新规如果全面实施,将对存储芯片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这可能会对手机和个人电脑等下游行业产生更广泛的溢出效应。”不过,徐天辰表示,中国企业可能不会对美国的最新举措措手不及,他们可能已经有了备选方案。
“中国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承受着美国制裁的冲击,零部件和制造设备的出口管制已经减缓了中国DRAM芯片的研发,”他说:“这意味着它们仍然落后于SK海力士和三星电子等行业领军企业,但追赶的步伐尚未结束。”
董进跃表示,短期内,最新的管制措施将限制中国芯片制造商及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以做促学”效应。“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进一步迫使中国发展自主芯片制造技术,并进而影响与中国国家安全和技术进步相关的整个供应链。”
9月1日,高盛将主营人工智能(AI)芯片的高科技企业寒武纪未来12个月的目标股价上调14.7%,至 2104元人民币(约合295美元)。这家总部位于北京的芯片制造商,专注于云服务器核心处理器的研发,是深度求索(DeepSeek)的主要供应商。由于美国制裁限制中国进口与AI相关的芯片,该公司正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于9月1日的交易中上涨18.5%,此前该公司公布了由AI热潮推动云计算部门营收大增的业绩。在全球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之际,这一表现也令其股价大幅走高。
中国通信业知名观察人士、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上个月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曾表示,自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内首次对华发动科技围堵以来,中国的芯片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这反倒“得益于”美方不断加强出口管制所带来的“挫败感”。“我们拥有这种能力,并非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认为如果中国被封锁,就无法运转,或者就完蛋了。”
今年3月26日,项立刚参加观察者网科创类谈话节目《心智对话》。 观察者网
一段时间以来,美方一边对华发动出口管制,一边又宣称“让中企继续使用美国技术符合国家利益”,不但“对华特供版”芯片出口政策反反复复,而且部分产品还因被曝存在严重安全问题而遭中方约谈。
项立刚指出,中方认为美方的做法显然是不公平的。“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你们却拒绝卖给我们。对于那些你们认为已经过时的东西,还想把它们倾销到我们的市场,占领我们的市场,”他面对CNN反问道:“你们真的认为我们这么傻吗?”
美方在政策上的变化,恰恰反映了完全自主研发的芯片供应链的重要性。项立刚说:“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如果我们希望确保相对安全的芯片供应,我们可能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依靠我们自己生产的芯片。”
此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曾回应指出,中方已多次就美国恶意封锁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表明严正立场。美方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泛安全化、工具化,不断加码对华芯片出口管制,胁迫别国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这种行径阻碍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最终将反噬自身,损人害己。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